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条例

  • 作者:admin 发布:2024-09-05 查看: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规模逐年扩大,资产管理工作日益重要。为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于2016年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本文将对条例进行深入解析,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条例

二、条例主要内容概述

条例共十章,分别为总则、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报告、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主要内容包括:

1.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法律依据、适用范围和管理原则;

2.规定了资产配置的标准、程序和要求;

3.提出了资产使用的规范要求和禁止行为;

4.明确了资产处置的程序、方式和原则;

5.规定了资产报告的制度、内容和时限;

6.建立了监督检查机制,明确了监督检查的范围、方式和程序;

7.明确了法律责任,强化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

三、资产配置与管理

条例对资产配置与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资产配置应遵循节约、合理、有效原则,根据单位职责、业务需要和资产使用效益进行。配置程序分为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四个环节。单位应在预算编制阶段,根据资产使用需求和现有资产状况,编制资产配置计划,报上级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单位按照资产配置计划进行采购、调拨等操作。同时级部门应对资产配置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合规合法。

四、资产使用与管理

条例对资产使用提出了规范要求。单位应建立健全资产使用管理制度,明确资产使用范围、责任人、使用权限和责任追究机制。同时,单位应定期对资产进行检查、维护,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在使用过程中,单位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禁止以下行为:

1.非法侵占、私分、挪用资产;

2.未经批准,出租、出借、担保、投资等;

3.擅自处置资产;

4.虚列支出、虚假报销等损害国有资产利益的行为。

五、资产处置与管理

条例明确了资产处置的原则、程序和方式。资产处置应遵循合法、公开、竞价、环保原则,确保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处置方式包括拍卖、招标、竞价、无偿调拨等。单位在处置资产前,应进行资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处置底价。同时,单位应将资产处置方案报上级部门审批,批准后组织实施。

六、资产报告与管理

条例对资产报告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单位应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定期报告资产总量、结构、变动等情况。资产报告应真实、完整、准确,不得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同时,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资产报告的审核和监督。

七、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条例建立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监督检查机制,明确了监督检查的范围、方式和程序。监督检查主要包括以下

1.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是否合规;

2.资产报告是否真实、完整、准确;

3.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4.违法违规行为处理情况。

对于违反条例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包括:

1.擅自配置、处置资产的;

2.未按照规定报告资产情况的;

3.违反资产使用管理规定的;

4.违反监督检查要求的。

八、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条例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各单位应认真学习贯彻条例,切实加强资产管理工作,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条例得到有效实施。

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涉及众多领域,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希望本文能为广大行政事业单位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共同推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阅读上一篇全面预算包括哪些内容 阅读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