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进项税留抵退税分录怎么做

  • 作者:admin 发布:2025-11-14 查看:

进项税留抵退税会计分录全解析政策依据、实操步骤与常见场景处理

引言

近年来,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国持续推进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改革,从增量留抵到增量与存量并重,从部分行业到全面覆盖,留抵退税已成为助企纾困的关键举措。然而,不少财务人员对留抵退税的会计分录如何处理仍存在困惑贷方应计入进项税额转出还是销项税额退税款项是否属于政府补助如何区分不同政策下的分录差异本文结合最新政策规定(如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大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力度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14号)、关于进一步优化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精准支持制造业等行业发展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43号)等),从政策依据、核心逻辑、实操步骤及多场景分录处理展开详细解析,帮助企业财务人员准确掌握留抵退税的会计核算。

一、政策依据留抵退税的制度基础与适用范围

(一)留抵退税的核心政策演进

留抵退税是指纳税人当期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形成的期末留抵税额,按规定向税务机关申请退还的制度。2019年,我国开始试行增量留抵退税(仅退还新增的留抵税额);2022年,政策扩展至存量留抵税额(2019年3月31日新设立企业为2019年4月以来的留抵税额),并大幅提高退税比例、放宽行业范围;2023年,进一步优化政策,对小微企业、制造业等行业实施按月退还、一次性退还等优惠,实现能退尽退。

(二)当前留抵退税的适用条件

根据最新政策,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企业可申请留抵退税

1.纳税人资格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若符合条件也可申请,但分录处理略有差异);

2.信用等级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或B级(新设立企业自纳税信用评定之日起适用);若存在骗取留抵退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情形,不得申请;

3.留抵税额要求

-增量留抵连续6个月(按季纳税的连续2个季度)增量留抵税额均大于0,且第6个月增量留抵税额≥50万元(2023年小微企业门槛降至50万元,制造业等行业门槛为100万元);

-存量留抵2019年3月31日前的存量留抵税额≥50万元(2023年政策调整为按剩余比例退还)。

二、核心逻辑留抵退税的会计处理原理

留抵退税的本质是将纳税人多缴纳的增值税税款提前退还,其会计处理需遵循权责发生制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核心逻辑可拆解为以下两点

(一)贷方科目进项税额转出还是销项税额

增值税的核心公式为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额。当期末留抵税额为正时,意味着纳税人多缴了税款,税务机关退还的这部分税款,本质是对已抵扣但未实际消耗的进项税额的返还。因此,会计分录的贷方应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核算,而非销项税额(销项税额是纳税人销售产生的纳税义务,与退税无关)。

(二)借方科目银行存款与其他收益的确认

收到退税款时,借方记银行存款毋庸置疑。但退税款项是否属于政府补助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

三、实操步骤留抵退税的会计处理全流程

(一)一计算可退税额

可退税额需区分增量留抵与存量留抵

-增量留抵退税额=第6个月末增量留抵税额×退还比例(制造业等行业为100%,小微企业为100%,其他行业为60%);

-存量留抵退税额=2019年3月31日存量留抵税额×退还比例(2023年政策为100%)。

(二)第二步会计分录编制

场景1一般纳税人申请增量留抵退税(以制造业100%退税为例)

1.计算可退税额时

借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退税(新增科目,用于归集可退税额)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注部分企业直接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核算,无需设置增值税留抵退税明细科目,按企业会计制度选择即可)

2.收到退税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益

(注若退税金额较小,也可简化处理,直接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但其他收益更能体现经济实质)

场景2一般纳税人申请存量留抵退税(以小微企业100%退税为例)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部分企业先通过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退税归集,再结转其他收益,此处按简化处理)

(注存量留抵退税的分录与增量留抵一致,核心是进项税额转出与其他收益的对应)

场景3小规模纳税人申请留抵退税

小规模纳税人通常采用简易计税般不存在进项税额抵扣,但若符合条件(如已登记为一般纳税人后转登记为小规模纳税人,且未抵扣的进项税额),处理如下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无进项税额转出,通过未交增值税核算)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三)第三步增值税申报表填报

1.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表四)在增值税留抵退税相关栏次填写本期退税额,与会计分录的进项税额转出金额一致;

2.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主表第13栏期末留抵税额需扣除已退税金额,反映实际留抵情况;

3.企业所得税季度预缴申报表其他收益需填报在营业外收入或其他收益栏次,影响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四、多场景差异处理特殊政策下的分录调整

(一)制造业等行业加计抵减与留抵退税的衔接

若企业同时享受制造业等行业加计抵减政策(如按进项税额10%加计抵减),在计算留抵退税时,需先扣除加计抵减的部分,再确定可退税额。会计分录中,加计抵减额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加计抵减额)核算,与留抵退税互不影响。

示例某制造业企业6月末增量留抵税额120万元,加计抵减额10万元,可退税额=(120-10)×100%=110万元。

进项税留抵退税分录怎么做

分录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10

贷其他收益110

(二)出口企业免抵退与留抵退税的协调

出口企业实行免抵退税政策,若存在免抵税额与留抵税额,需优先办理免抵退税,再计算留抵退税。会计分录中,免抵退税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核算,留抵退税仍按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三)跨期留抵退税的追溯调整

若企业因政策调整(如2023年小微企业门槛降低)可申请补充退税,需对前期已退税额进行追溯调整,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不影响当期损益。

五、常见问题与风险提示

(一)问题1留抵退税是否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答不需要。留抵退税属于税款返还,不属于收入,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不作为应税收入。但其他收益已计入会计利润,需按25%(或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问题2退税后留抵税额为负数,如何处理

答退税后留抵税额为负数,相当于多退税款,需在下期增值税申报时抵减应纳税额,或申请后续退税,不得直接冲减其他收益。

(三)风险提示虚增进项税额骗取退税的法律责任

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企业若通过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增进项税额等手段骗取留抵退税,需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0.5倍至5倍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企业需确保进项税额的真实性,留存相关合同、发票、付款凭证等备查。

结语

留抵退税的会计处理看似简单,实则涉及政策理解、科目运用与税务申报的多重逻辑。财务人员需牢牢把握进项税额转出的核心科目,区分其他收益与营业外收入的核算边界,并结合企业所属行业、适用政策灵活调整。随着留抵退税政策的持续优化,准确掌握会计分录处理,不仅能帮助企业合规享受政策红利,更能提升财务核算的准确性,为企业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阅读上一篇出租和承租是什么意思 阅读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